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前沿 >> 正文

建设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的问题及对策

日期:2022-11-28    浏览量:[]    作者: 来源:

 【摘 要】文章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角度切入,辨析安全志愿者相关概念,分析建设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的

必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建设规划、人员选拔、岗位培训、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对外交流等环节加强安全志愿者队

伍建设的举措,以期达到推进高校安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引言

高校作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中坚力量的摇篮,一直受到各方关注。自2004年中共中央综治委、国家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整治和发展,“平安校园”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又是高校的主体人群,如何借助其力量发展符合各校实际情况的安全志愿者队伍,该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早在2004年吉林大学就已建立并运行大学生安全志愿者队伍十余年。大力发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安全志愿者队伍是优化校园环境,发挥高校“环境育人”作用的必要之举;也是加强高校群防群治,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发展方向,对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角度切入,辨析安全志愿者相关概念及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探讨当前建设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发展、壮大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提供借鉴。

1 安全志愿者概念辨析

志愿者,俗称“义工”,《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做出定义:志愿者(英文名称为Volunteer)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2]。自1979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进入中国以来,志愿服务在国内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2亿人,相当14个人中就有2个志愿者。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需求衍生出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比如消防志愿者、教育志愿者、环保志愿者、卫生服务志愿者、文化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安全志愿者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国家标准(GB/T28001)对“安全”的定义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由于“安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目前对安全志愿者并无严格界定,一般从人类的本能欲望出发,将其理解为在不计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维护他人身体生命乃至生活之安全,进而实现团体活动、社会运作、国家生存之安全目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技能等资源的人。与其相近的概念还包括平安志愿者、安保 志愿者、治安志愿者等。

2 高校建设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必要性

在高校治安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依靠大学生这一高素质人群,建设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安全志愿者队伍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可行路径。

2.1 安全志愿者队伍是高校安保力量的必要补充

现阶段高校的安全保卫力量主要依赖保卫处及其直属的校园安保队,在高校人流量日益增多、开放性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校园安保力量明显不足。建设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安全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了大学生掌握更多高校基层信息的优势,又强化了高校的安全保卫力量,可进一步推动高校群防群治建设。

2.2 安全志愿者队伍是整治校园环境的底层需

高校校园及周边环境复杂,多分布有餐厅、网吧、超市、游戏厅、服饰店、歌舞厅等饮食娱乐场所,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大,人群与学生接触机会多。在城市管理对此类摊点、网点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安全志愿者可以提供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信息,对安全隐患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以志愿者的“警觉性”及时发现骚扰、侵害学生的动态风险,减少发生危害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治安事件。

2.3 安全志愿者队伍是学生自治的重要体现

安全志愿者队伍与众多学生社团类似,能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的作用,是“助人自助”的重要体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安全志愿者队伍的持续运行,对于队员抑或保护对象而言,都是实现高校安全教育目标的重要形式;让安全志愿者为其所属群体提供管理服务,更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大学生提前了解与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3 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高校安全志愿者属于新生事物,在我国仅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3.1 对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平安校园”一直是高校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各地高校的领导也认同“安全”是高校持续发展的根基。但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安全志愿者队伍发展历史不长。前期调研结果显示,部分高校从领导到基层员工对这一新生概念认识不足,不了解建设安全志愿者队伍对营造“平安校园”的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

3.2 各地区队伍发展不平衡

全国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相对滞后,2017年以前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鲜有报道。除长春、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外,部分高校是近两年才成立安全志愿者队伍,且队伍的工作以学生公寓安全治理为主,服务的区域和范围相对有限。

3.3 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存在忧虑

侵害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时有报道,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抵御外来安全风险的素质和能力仍有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认为建设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安全志愿者队伍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保护学生”的模式,在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身体素质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普遍担忧学生难于胜任校园保卫职责。

3.4 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意愿不足

安全志愿者与其他志愿者有明显差异,队员需要彰显正义,遇到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斗争,队员遇到安全隐患与异样危险的几率远大于其他类型的志愿者。前期调查结果证实,大多数大学生从未听说过“安全志愿者”的概念,一部分大学生因课业繁重不愿意加入该队伍;另一部分大学生坦言即使课业相对轻松也不愿加入,他们担心角色危险系数大且个人身体素质难于胜任岗位要求。

3.5 组织建设经费有限

大部分志愿者组织通常面临经费短缺问题,发展安全志愿者队伍也不例外。在人员培训、安保物资采购、医护药品购置、安全教育宣传等环节均需要经费支持,而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多数依托于学校共青团委或保卫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来源有限,高校投入志愿服务的运行经费也是杯水车薪。

3.6 分工职责存在重叠

参照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常规发展模式,安全志愿者担负着安全教育与宣传、安全信息与舆情收集、协助安全巡逻、大型活动安保防卫、医疗安全救护等职责。前期调查发现,此类职责与一些高校现存的一部分学生社团或组织的功能存在重叠。例如,校园广播站承担一部分安全宣传服务,大学生红十字会承担一部分医疗救助服务,舆情信息小组负责校园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反馈,宿舍管理委员会负责排查学生公寓防火防盗等安全隐患。减少重复建设的顾虑,势必影响高校发展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决心和信心。

3.7 管理机构相对松散

安全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多样,在高校可能涉及共青团委、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宣传部、医护卫生院等多个部门的管辖范围。没有统一的牵头管理部门,志愿服务仍采用常规的学校、学院分级管理模式,将影响安全志愿者队伍的长效运行,也是大多数高校未能建立安全志愿者队伍的重要原因。

3.8 岗位考核方式单一

不少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岗位考核方式单一,通常只关注队员参与活动与否,签到打卡式的考核方式容易挫伤队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不利于提升安全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做多做少一个样,岗位绩效采取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形式,大学生作为安全志愿者难于体会工作岗位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当然,影响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还有其他原因,诸如志愿者招募方式偏少、志愿者的培训力度不足、缺乏高效的激励机制等。

4 建设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成员,将其纳入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特色鲜明的群防群治组织,不仅成为校园防卫的有生力量,也将构成专职安保人员的得力助手。高校欲打造高效成熟、素质过硬的安全志愿者队伍,可考虑从建设规划、人员选拔、岗位培训、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对外交流等多个环节予以充分保障,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4.1 提高领导认识,科学制定规划

高校领导要充分理解建设安全志愿者队伍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价值和意义,认同并愿意投入人、财、物资源发展安全志愿者队伍,这是高校建设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基本要求。要科学制订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志愿者队伍的人员结构及师生比。突出大学生在安全志愿者队伍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安全防卫的后备力量;注意吸纳教师、辅导员、安保人员加入队伍,利用年龄、经验、阅历等优势发挥他们对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带头示范作用。

4.2 完善选聘机制,把好准入关口

选聘队员是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第一关,建立和完善选聘机制,提高选拔标准,这是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的根本保障。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和公益热忱缺一不可,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能测试等多途径提高准入门槛,本着宁缺毋滥的态度把好“入口关”。加大对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志愿者队伍的吸纳来源。可考虑吸纳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从而调整安全志愿者队伍的结构和层次;并将舆情信息员、心理委员、宿舍督察员等学生干部吸纳到队伍中,推动志愿服务在日常工作中得到有效延伸。

4.3 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履职能力

安全志愿者涉及的职责较多,包括校园巡防、舆情监控、安全教育、危机处理等,掌握这些技能离不开基础教育和专项培训。共青团委、保卫处等管理部门定期对安全志愿者开展安全常识、心理辅导、人际交往、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基础教育;不定期邀请公安机关、消防支队等专业机构对安全志愿者开展巡逻防范、防火防盗、应急处置等专项培训。举办各类培训,构建全方位与立体化的培训体系,为志愿者不断“充电”,提高志愿者履职能力,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推动安全志愿服务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4 强化机构管理,优化服务资源

针对安全志愿服务牵涉面广、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高校需要统筹规划,设立牵头部门以“领头羊”的方式协调安全志愿者在不同部门间的运作。建议将学校保卫处作为牵头部门,联合共青团委、学生工作处、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对安全志愿者队伍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实现校园安全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针对职能重叠的校园组织,可通过优化职能,理清权责,将与安全相关的服务交由安全志愿者队伍不同支队统筹管理,避免学校人、财、物资源的浪费。

4.5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长效运行

现阶段各地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还处于建设初期,志愿者中途退出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持续完善志愿服务的规章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确保安全志愿者“愿意来、有干劲、留得住”,方能推动安全志愿服务的长效运行。

4.5.1 优化考核机制

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岗位考核制度,是评价安全志愿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基石。多数安全志愿者队伍仍以考核出勤率作为评价志愿服务的主要标准,考核结果相对片面。这需要高校不断优化安全志愿者的考核机制,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岗位考核。(1)设立多级考核指标,扩大考核覆盖面。可考虑从工作能力、业绩表现、工作态度等方面设立一级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细化二级考核指标,如工作能力可包括合作能力、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技能等二级指标,业绩表现可包括工作完成率、工作时长、工作效率、工作成绩、服务满意度等二级指标。(2)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开展多角度评价。安全志愿服务从上至下涉及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志愿服务实施小组、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等多层次人群,岗位考核注意从不同层次引入多角度评价,避免只有管理部门评价的片面性或志愿者自评的主观性。(3)增加岗位专业性比重,对不同目标岗位实施分类评价。安全志愿服务涉及面广,部分高校的安全志愿者多有职责分工,如划分为宣传员、督察员、巡防员等。开展岗位考核时注意分类考核,对不同类型的安全志愿者的评价有所侧重,突出业务的专业性。比如宣传员的岗位绩效可从制作宣传海报数量、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次数、一对一宣讲人数等方面评价,巡防员的岗位绩效可从夜巡次数、发现安全隐患数量、应急反馈次数等方面评价。(4)考核结果与激励措施挂钩,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建设安全志愿者队伍可考虑采用评定“星级”激励机制,根据岗位评价结果开展五星级评价。“五星”志愿者即是岗位考核结果,又是竞争引导方向,引导一至四星安全志愿者竞争“五星”,实现安全志愿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4.5.2 落实激励机制

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安全服务质量的核心动力。志愿服务是个人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但是,志愿者的工作也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可考虑从以下途径实施激励。(1)给予充分的精神奖励,提升志愿者的成就感与满足感。通过选拔与表彰一批安全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在学生中营造出“服务安全,享受快乐”的氛围。(2)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将安全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挂钩。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可以采取“德育必修学分”“第二课堂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奖学金加分项”等形式,对加入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道德情操。(3)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安全志者的辛勤付出给予相应的物质回报。开展安全志愿服务可能 会涉及一定的经费花销,如交通费、误餐费、文印资料费等。按月或季度对安全志愿者发放少量的津补贴,既是开展安全志愿服务活动的需要,又是高校对安全志愿者工作付出的肯定。秉承“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分层次对安全志愿者给予多样化奖励,目的是让安全志愿者在“奉献”的同时能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愿意将志愿服务精神长期坚持与传承下去。

4.5.3 健全反馈机制

健全对安全志愿者队伍的意见反馈机制,是找出志愿者队伍发展瓶颈、优化队伍建设体系的重要保障。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模式至今仍在探索完善中,收集必要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意见调整运行模式是必不可少的。管理部门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途径收集反馈意见。横向:从涉及安全志愿服务的其他管理部门收集意见。即使安全志愿者队伍采取保卫处牵头的管理模式,相关业务也会牵涉其他管理部门,如舆情收集与监控工作涉及宣传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涉及学校办公室等。保卫处可从其他管理部门收集意见,有利于信息的综合比较。纵向:从安全志愿者队伍收集意见。安全志愿者队伍至少每学期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并反馈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上下一心寻求解决措施。管理部门还可从服务对象收集意见,了解民情民意,体察工作成效,明晰发展方向。通过横向与纵向反馈意见的对比,及时发现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与纰漏,调整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方案,实现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4.6 加强对外交流,借鉴相关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地区高校在建设安全志愿者队伍过程中要重视交流与学习,可以轮值形式举办安全志愿者队伍发展论坛,交流队伍建设的成效与经验,探索安全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先建高校可通过新闻报道、刊发论文等形式加强宣传,推广建设模式与发展路径;仍在摸索中的高校可考虑向先进典型(如吉林大学)学习,实地走访借鉴经验,取长补短少走弯路,缩短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建成时间。

5 结束语

从目前文献报道分析,全国高校落实建设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安全志愿者队伍任重道远。高校需要理解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愿意从建设规划、人员选拔、岗位培训、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对外交流等多环节给予保障,方易实现 上述目标。期待各地高校正视建设安全志愿者队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汲取先进典型的建设经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据实际情况选用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打造出一批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素质安全志愿者队伍,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保驾护航。

作者:李熠毅 来源:《大众科技》2022.10.20

 

上一篇: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应急志愿者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上一篇:基于激励理论框架下高校学生志愿者管理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