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立足实际、积极作为、奉献社会、锤炼品德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志愿服务中推动高校党建和团建“上下联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有助于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要紧密围绕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培育和弘扬志愿者精神促进文化育人,拓展志愿服务载体完善实践育人,建立约束机制实现管理育人,凝练品牌项目助推组织育人,完善保障机制更好服务育人,充分实现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实效性。
[关键词] 立德树人;青年志愿者;党建带团建;高校共青团改革
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更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渠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本禹志愿服务团队、郭明义爱心团队、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等志愿者群体回信,肯定了他们奔赴艰苦地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为,他曾深刻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鼓励广大青年志愿者“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管理规范、队伍稳定、素养较高、可塑性强,是中国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目前全国有2000多所高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2017年4月国家颁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把青年志愿者行动列为十大重点项目。在扎实开展党员“两学一做”和共青团员“一学一做”教育实践之际,在志愿服务中引导大学生思想,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改进基层团组织建设,推动高校党建和团建“上下联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为高校共青团改革保驾护航。
一、研究背景:志愿服务在高校党建带团建中的功能
(一)高校党建的有效载体
1. 党员教育管理的抓手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研究制定的《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把“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在团员推优入党中,加强志愿服务情况考察,有助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把好党员发展的“入口关”。2017 年 2 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学生党支部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规范师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把“两学一做”落到实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理论走向实践。
2. 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强调“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契合,其作为大学生思想建设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实践载体得到普遍认同。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要首先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把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可以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信任,把服务他人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而且能够使青年学生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验,增强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3. 活动导向的坚强保障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建带团建视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要强化高校党委对志愿服务的“方向上引导、思路上启发、工作上支持”。值得警惕的是,部分NGO组织和宗教势力,以经费资助公益活动的名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既要辨析以善之名行恶之实的伪慈善,也要认识到部分志愿者活动一味突出公益性,弱化共青团的领导地位。要贯彻“党重视团,团依靠党;党领导团,团紧跟党”,在改进中增强高校党委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领导,在思想引导、成长服务、创建文明校园、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创业就业中正确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推动志愿者组织健康发展、推动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开展。
(二)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必然要求
1. 加强青年思想引导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高校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中的积极作用”。和平时期共青团的工作,要在青年的思想吸引上、信念共识上、理想塑造上下足功夫,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网时间越长的大学生,对政治认同感越低,当今时代载体多样、交流便捷、环境开放给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研究表明: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参加政治生活和社会组织,表现得更加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更热衷于社会事务。 我们要创新理念和方法,想方设法增强思想引导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借助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引导会事半功倍。
2. 落实青年发展规划
青年志愿者是共青团组织在 23 年来的奋斗历程中创造出的宝贵品牌和重要事业,既有构建动员青年、组织青年为诉求的政治属性,又有以弘扬志愿精神为诉求的社会属性,为党中央所关心和重视。2017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我国国家层面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强调要“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实名注册制度,发挥共青团员示范作用,到2025 年实现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总数突破1亿人,” 将“青年志愿者行动”列入十大重点项目,突显了志愿服务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中的重要作用,谋划好、落实好未来十年青年志愿者工作,是高校党团组织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3. 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
“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更是义不容辞。要增强新时期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必须解决好团员青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解决好共青团组织如何直接联系青年、直接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健康成长重大问题,解决好部分基层团支部“无正常活动、无组织生活、无活动经费、无活动阵地”的突出问题。志愿服务深受大学生喜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彰显党团员志愿者的先锋作用、广泛凝聚和服务团员青年等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是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一把利器,只能增强、不能削弱。
(三)满足青年成长需求
沈壮海等人的最新研究发现:62.9%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向往”或“比较向往”成为社会道德模范或英雄那样的人;高达 93.4% 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做诸如抗震救灾、山区支教、环境保护等相关活动的志愿者”;88.8% 的大学生参加过公益(义务)活动,其中每年参与公益(义务)活动次数达 5 次以上的大学生比例为 13.1%,参与次数达3~4 次的大学生比例为26.4%,参与次数达1~2 次的大学生比例为49.3%。笔者在云南民族大学随机发放了1200份调查问卷,发现学校91.19%的学生志愿服务的初衷为“帮助有需要的人”,说明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意愿强烈、动机良好。总而言之,志愿服务有助于把好党员发展关,强化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助于解决基层党团组织“虚、浮、散”突出问题,有助于巩固、发挥共青团联系党和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时俱进发挥好共青团员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使高校始终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样本分析:云南民族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实践特色
1. 带组织建设。云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56个民族大学生齐聚,少数民族学生超过70%,民族特色浓郁。组织是志愿者活动持久规范开展的基础,一是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志愿服务工作由党委宣传部统筹,校团委具体负责,党委学生工作部、后勤保障处、校医院、校工会等部门共同参与。二是分层分类管理,1994年,该校成立了云南高校第一家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云南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全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主要由校团委直属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4个志愿者分会、22个二级学院志愿者协会、6个志愿服务社团(不含分校区)以及其他志愿者项目团队组成,另有一些 NGO 组织、社会组织在学校招募志愿者,开展校外公益活动。三是强化组织覆盖和活动覆盖,增强志愿服务的可及性,组建云南民族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青年益工社等校级志愿者组织,在首个国家烈士纪念日前夕,为了纪念英雄校友李顺麒,成立云南高校首支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云南民族大学顺麒志愿服务队,以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铭记烈士壮举。
2. 带创先争优。发挥宣传和表彰的激励引导作用,注重“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作用,选树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展示和宣讲,引导志愿者中的党员和优秀团员争当“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表率。每年五四前后,集中评选表彰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项目奖、个人奖,学校设立精神文明奖专项奖学金,表彰在志愿服务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注重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中,纳入志愿者服务工作,设置党员示范岗团员先锋岗,建立党员服务队、开展学雷锋精神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南博会、昆交会、旅交会、铁路春运等大型赛会志愿者招募中,优先选拔学生党员,引导学生党团员在急难险重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领悟宗旨意识、彰显先进性。
3. 带思想建设。一是实现团的思想教育工作同党的思想教育工作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因事而化,积极开展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志愿服务中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定期开展志愿者骨干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二是嵌入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合民族高校特色,组织开展民汉双语支教、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字翻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等志愿服务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重大赛会、政法类案件、民族团结进步公益培训、公共场所服务中发挥作用,深化各民族大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三是弘扬奉献精神,开展志愿者日常培训、体验式培训和拓展训练,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的文明素养和心理健康,把民族团结、省情教育、国家安全、时事政治嵌入到政策宣讲、阳光助残、清朗网络、无偿献血、爱心支教、禁毒防艾、语言服务、节能减排等志愿服务活动当中,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基本经验
1. 重视顶层设计
一是重视工作目标考核,将志愿者注册率、西部计划、志愿者组织状况、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基层共青团考评体系,在每年的学院团委和团支部考核中,考察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学校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二是强化保障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在“一学一做”、青马工程培训、入团积极分子培训、团员意识教育、推优入党等工作中,增加志愿服务比重。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参照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表彰办法,自2011年起构建了校内志愿服务组织奖、项目奖、个人奖的评比体系,由学校党委发文,在五四青年节前后集中予以表彰。四是构建竞争机制,面向志愿服务组织和学生团体,开展志愿服务立项评比活动,引导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运作、品牌化运作。五是加强文化建设,征集学校志愿服务口号、志愿服务徽章,制作志愿服务年鉴,构建志愿者之家,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和存在感。在与玉溪市义工联、昆明市呈贡区残联合作开展的两个项目先后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获得中国——南亚博览会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云南省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昆明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等奖励多项。
2. 加强队伍建设
第一,注重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团员的典型示范作用,初步形成了以学生党员为中坚的志愿者队伍,打造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示范岗、团员先锋岗,设立党员服务日,引导学生党团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日常领域服务人、引领人。第二,在推优入党中,团员发展、各项评比中考察志愿服务经历、时长和贡献,近四年学生志愿者注册率均超过97%。第三,选派党员和优秀团员参加“中国—南亚博览会”、孔子学院大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铁路春运、爱心支教、无偿献血、公益环保、节能减排、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全面展现党建带团建,团员向党员学习的联动作用。多名志愿者骨干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员、云南省优秀学生干部、云南省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云南省最美志愿者等称号,有的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有的成为创业的翘楚,在考研、就业和职业发展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成为在校学生比学赶帮超的目标和动力。
3. 搭建活动平台
一是共建共享,党团员志愿服务信息共享、志愿服务平台共建、志愿活动线上与线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积极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引导学生党员在互联网上弘扬正能量,抵制负能量,组织“青年好声音”网络文化行动、“阳光跟帖”行动,引导学生围绕民族团结、推进改革、法治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公益等内容,主动发声、敢于发声、正确发声。二是巩固志愿服务基地,与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周边社区、民办小学、企业签订志愿服务协议,深入推进党员进社区学雷锋活动,设立校园无偿献血日,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三是推进项目化运作,提高志愿者组织造血能力,积极争取校外志愿服务基金,近年来学校志愿者获得中国高校防艾基金、云南省红十字会、谷歌公益基金、大益爱心基金、昆明市青年发展基金会等项目基金支持,有效拓宽了志愿服务的载体。
4. 实践增进认同
思想的力量,必须在行动中才能发挥出来。传统的团员意识教育、学生干部培训、入党培训、党员教育更多的局限于课堂教学,实践锻炼机会少。学校在团员发展培训中,增加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志愿者学雷锋活动、党团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进学校、进宿舍、进社区”和“国家宪法日”、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赴民族地区宣讲党章党规”等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强对党的各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党建的培训教育内容,而且坚定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亲切感、认同感。
(三)问题与不足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一些管理部门、管理者对志愿服务理念认识不到位,“与己无关,高高挂起”,没有站在高校党建带团建的高度,没有在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整体”视角下,系统思考和协同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志愿服务活动以学生为主,没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党员的积极性。一些志愿者组织“重活动、轻建设”制约了团队建设,一些活动“雷声大、雨点小”,存在“走过场”的问题,活动缺乏持久吸引力。
另一方面,部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志愿性、公益性认识有偏差,责任心不强。有的志愿者不清楚什么是志愿者精神,没有认识到志愿者是一种承诺,是一种责任,对志愿者是什么,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甚了解,把“志愿”误解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组织纪律性差、团队意识弱,存在“中途退出、不服管理”等问题,志愿者流失率高,队伍不稳定。
2. 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志愿者组织自身造血能力弱,经费依赖学校预算和政府部门拨付。省级大型赛会志愿工作经费主要由省级团委拨付、校内大型活动由学校支出,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由学校预算支出,经费来源渠道狭窄。笔者调查时发现,二级学院、公益社团普遍反映活动经费数额少、来源渠道狭窄。因经费缺口大、经费不稳定制约了活动的创新和规模,影响了活动的广泛参与和质量提升,阻碍了高校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标准化运行、规范化管理。
3. 激励机制缺失
省级层面没有建立志愿者工作专项考核机制,对志愿者个人和集体表彰激励没有常态化,动力不足,影响高校的志愿者工作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导致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率和社会认同度不高,而志愿服务相关表彰,以学校团委颁发的荣誉称号为主,学校设置的精神文明奖学金,奖励名额少、奖励力度弱,奖励覆盖面窄,无法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 统筹协调不足
首先,对党建带团建不够重视,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成效有限,志愿服务工作日常由学校团委推动,学校部门支持力度有限、校外单位之间没有实现深度融合,未形成开展工作的最大合力。其次,官方主导活动大型志愿活动密集,基层志愿者组织自主开展日常活动稀缺,精力集中于参与和完成规定性活动、忽视组织发展和理论思考,有的活动“形式”大于“内容”,甚至“被志愿”的情况。再次,主动作为不够,工作创新不足,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等、停、靠”等思想,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
三、对策建议:实现“五个育人”增强党建带团建实效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围绕立德树人核心任务,以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为抓手,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健全志愿服务机制,丰富志愿服务项目,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最大程度实现好志愿服务的文化育人效能、实践育人效能、管理育人效能、组织育人效能和服务育人效能,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带团建。
(一)弘扬志愿精神,发挥文化育人效能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我们站在历史高度审视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道路,站在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高度,扎实推进青年志愿者自 身能力建设,形成中国特色青年志愿者文化,全面提升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水平。
实践中要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弘扬雷锋精神和中国志愿者精神,打好志愿服务的群众基础,营造好志愿服务的友好环境,强化志愿者通用培训,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推动青年志愿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志愿者精神引领学生、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借助全媒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奉献日、党员服务日、党员示范岗、团员先锋岗,增强学生党团员志愿者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党员“讲奉献、有作为”,带头做朋辈帮扶、互助友爱的践行者,做创业创优、志愿服务的争先者。
(二)拓展服务载体,发挥实践育人效能
当前,共青团组织全面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工作不断推进,随之而来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满足大量注册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愿望,怎样体现志愿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如何增强志愿者的存在感和获得感?应对这些难题,共青团组织要积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保障,突出党员在志愿服务队伍中的示范引领,做到服务信息共享、服务载体共建,实现“媒人”到“猎人”的身份转变,为志愿者猎取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
积极探索“互联网 +”党团员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菜单化、项目化,建立线上、线下志愿服务的对接平台,实现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走进群众、开阔视野、磨炼意志、锻炼能力,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和研判标准。坚持“服务——学习导向”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把志愿服务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把志愿服务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育,让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开展扶贫开发、理论宣讲、社区服务、文化下乡、暑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解决好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指引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应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反思课程学习。
(三)建立约束机制,发挥管理育人效能
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让学生“学有方向、做有目标、行有规范”。首先,引导志愿者树立规则意识,懂规矩、守规矩,建章立制对志愿者组织予以规范和引导,提高志愿者组织的规划力和执行力。其次,要结合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志愿者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观念,减少中途退出等问题。最后,处理好制度与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外在规范约束和内在情感认同的共同作用下,将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凝练品牌项目,发挥组织育人效能
发挥品牌项目的吸引力,凝练出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青年喜欢的党团员志愿服务品牌,一要做到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在创新中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好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二要凝练品牌活动,发挥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的吸引力,用感情、信任、友谊来宣传和展示志愿服务项目,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三要善于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哈尔滨工业大学藏族学生曲拥措姆入学后连过语言关、生活关、学习关、思想关,光荣加入党组织并被保送研究生,学校党委支持她组建了曲拥措姆工作室,发动一批党员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少数民族学生, 形成了品牌效应,非常值得借鉴。
(五)完善保障机制,发挥服务育人效能
第一,要把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大思政”格局整体推进,与高校党建“同部署、同推进”,在高校党建中予以推进,不断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费和人力投入。第二,增强志愿服务可及性,扩大志愿服务供给,激发学生志愿服务热情,把志愿服务纳入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健全机制并保障志愿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免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第三,注重活动的过程管理和评估反馈,根据志愿服务的贡献、服务时长,开展服务积分制、志愿服务星级评定和晋级,调动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根据主办方、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个人的反馈,不断优化方式方法,丰富活动内涵。第四,探索志愿者适度回馈机制,在高校推优入党、评先评优中照顾有长期志愿服务经历、志愿服务记录良好的学生。总而言之,高校党委尤其是党委书记要树立抓党建必须抓团建的意识,把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总体规划,“撸起袖子加油干”地引导广大师生、党团员做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志愿事业的推进者,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生态环境、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培育、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能力、优化志愿服务资源配置,把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服务时长通过政策、法律等制度化的安排转化为长效服务机制,把大学生服务同学、服务社会的表现与党员发展、团内评优等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党团员在学习生活之外,在积极、有效、有序参与志愿服务中体现自身价值、提升思想境界,形成精神追求,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中形成党团共建、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
作者:李春亭 杜燕薇